EMC易倍(官方网站)中国大陆-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技术架构 > 元宇宙建站

新经济态势下夜经济能否成为重构商业、拉动经营增长的新支点?

发布时间:2025-08-23 05:21   浏览次数:次   作者:小编

  

新经济态势下夜经济能否成为重构商业、拉动经营增长的新支点?(图1)

  2024年,我国夜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推动消费增长和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夜间经济规模到2024年底已突破30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0%,2024年全年中国夜间经济规模达到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约60%的国内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

  可以说,夜间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和生活的缩影,其繁荣程度也成了衡量地方发展活力和实力的标尺之一。全国各地也都大力发展夜间消费,推动消费需求更好释放。

  “夜经济”是20世纪70年代后提出的经济学术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易倍EMC产物,但夜间经济并非是一个完全新兴的现代化经济学现象,其实早在中国古代,与此经济名词相对应的应该是“夜市”,它或是我国“夜间经济”的初始状态。

  关于古代夜市,通常可以在影视剧里看到。虽然今天有人将中国古代夜市的起源追溯到汉代,甚至追溯到阴周时期,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具有现代夜市特征的夜市始于在唐中后期,晚唐诗人杜荀鹤就在《送人游吴》一诗中描述了苏州夜市的盛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灯光璀璨、火树银花,耀眼夺目的光晕照亮了天上的碧云,琼楼玉宇、雕梁画栋,鳞次栉比的楼厦上,红袖香客也接连出现,无论是设施建筑或是往来人群,具有现代夜经济诸多特征的夜市发起自中晚唐,到宋代才兴盛起来并日臻成熟。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一直提倡自给自足,被小农经济体系占据主导地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一直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随着社会形式不断发展,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开始出现,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夜市”的出现与发展则是这种变化最直接的表现之一。

  循着历史轨迹,会发现夜市的萌芽要追溯到汉朝时期。据史书记载,汉朝的某些地区已经初步出现民众相聚的夜市,并渐渐形成民俗现象,成为夜经济在汉朝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时至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繁荣,夜经济的在此条件下获得了发展的有利条件,譬如在长安、洛阳等这些大城市中,夜市规模逐渐扩大,日渐成了城市居民夜间活动的重要场所。唐朝的夜市除了基础的商品交易外,还出现了各种娱乐活动,如杂耍、戏曲表演等,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

  盛唐之后,紧随其后的宋代更是古代夜市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源于唐宋时期城市制度的衰落和崩溃,其夜市规模远胜于唐。得益于宋朝“禁市令”的解除,在夜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酒楼、茶肆、邸店(客店)、塌坊(仓库)、瓦舍(瓦子)、妓馆等重要夜间活动交易场所大批出现,间接推动了民众们在夜晚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夜市在全国各地逐渐的发展壮大并繁荣起来。与此同时,宋代的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港口出口的商品种类繁多,大型区域市场的形成以及城乡贸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商品流通和社会分工的新发展。

  待到步入明清时期,其继承了两宋夜市发展经验的同时,繁密的人口、繁荣的商业、畅达的交通、士商关系的渗透,很大程度上促进人们对商贾的包容并逐渐竞相从商,尤其是在江南沿海地区的各类夜市,无论是由商品集散为主,还是被交通集聚带动,此时的夜市已经趋于成熟稳定。明清夜市虽不及两宋时期的空前繁荣,但也为城市经济带来活力与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和人口增长,经济与人口的繁荣又反向为夜市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消费群体,进一步推动夜市经济发展,承前朝遗风,启今朝繁荣。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交需求增加,在忙碌了一天后,夜晚时间成了人们唯一可以把控的休闲时刻点,于是夜市、夜店、夜景点等各类夜间消费场所和活动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无论是品尝各类的美食,还是欣赏演出,或者是参与到夜间运动和文化体验,夜经济很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对多元化消费需求,让城市夜晚充满活力。夜经济也成为了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夜晚游览城市,体验夜间独特的风情,一座城市夜经济的繁荣也可以提升该城市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一个具有活力和丰富夜经济的城市更容易吸引游客的关注,为城市带来可观经济收益。

  夜经济快速发展给城市带来新消费增长点的同时,也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新的岗位。为满足夜间消费的需求,许多商家延长了营业时间,同时配备了更多的夜间人员,也正因此,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到消费和服务行业中,以及催生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夜间交通、安全管理、安保等配套服务。

  从深圳皇庭广场“街+MALL”的霓虹夜色,到南京德基广场24小时不打烊的商业奇观;从北京华熙Live·五棵松的“深夜食堂”烟火气,到上海六六夜生活节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夜经济已从单纯的“夜市消费”升级为融合“食游购娱体展演”的多元生态。这份涌动着城市烟火气的经济形态,正以日均超百亿元的消费体量,成为撬动商业价值增长的新杠杆,也为观察消费升级提供了独特的“夜间视角”。

  作为深圳夜经济标杆项目,皇庭广场依托毗邻会展中心及口岸的区位优势,创新打造“街+ MALL”复合型商业形态,构建“商务+休闲+轻餐”全时段消费场景。项目精准锁定年轻客群,在东西街区布局烧烤、酒吧、轻食等潮流业态,形成强大的夜间消费引力场。

  商业运营层面,皇庭广场餐饮业态占比近半,B1层至2层涵盖多种业态,以餐饮茶饮为主,并设有音乐餐吧及小众清吧,构建出“美食+音乐+社交”的沉浸式消费场景。2025年上半年,项目联动遇见市集,在西广场引入超30个特色摊位,涵盖手作文创、独立设计、潮玩配饰等多元品类,通过场景化运营激活夜间经济活力,重塑都市夜生活地标。

  南京德基广场以“24h”商业新模式破局,构建多元化夜经济业态矩阵。餐饮业态方面,负一楼多家美食店延时营业至24:00,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夜宵选择;购物业态创新推出无人零售模式,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或线上小程序选购商品,实现“线上下单+ 到店自提”的便捷消费体验。

  娱乐休闲业态包括德基艺术博物馆,作为全国首个365天常态化夜间开放至凌晨的博物馆,节假日延时到凌晨三点,每晚平均吸引近万人前来参观体验,馆内展出如传世古画《金陵图》、百余位东西方艺术巨匠的真迹杰作等珍贵艺术品,借助前沿数字技术,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夜间文化体验,2025年一季度,博物馆累计延长开放时长突破600小时,夜间接待量近90万人次,夜间时段带动的相关消费达到同期消费总额的35%。

  全域营销活动深度赋能,政策驱动与场景创新双轮联动。消费场景与行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夜游产品已从“老三样、新三样、再三样”发展到“全面开花”,强调“在地化、艺术性、轻松感”的内涵需求升级。夜间旅游停留场所也趋向本地生活场景,烟火气的美食夜市、主题市集、文艺街区等备受青睐。

  消费诉求从悦人到悦已转变,追求“简单的快乐”,放松身心、开心快乐的夜游产品更受欢迎。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视夜经济带来的消费增长红利,纷纷推出鼓励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

  2025年“夜京城2.0”活动于5月25日在北京市商务局的指导下,由抖音生活服务启动,将持续至9月。活动通过聚合超万家本地商家,包括餐饮、零售、演出、休闲娱乐、住宿、游玩等品类,打造线上专属商城页面,重点推荐城市热点,举办线下商圈夜市活动等,旨在激发京城夜间消费活力。

  活动聚合超万家商家、10万个商品,平台为选出的3000余个夜间消费专属商品提供专项补贴。商圈方面,联合王府井、西单、五道口、五棵松等七大商圈,举办优质商家政府颁奖仪式及抖音商圈商家经营沙龙,设立城市实景直播间,开展明星达人专场直播与商圈超好逛直播,并布置商圈专属店铺物料,每个商圈还将结合音乐节或啤酒节,落地特色营销大事件。

  并且号召用户“跟着音乐逛吃北京”,联动奇遇海音乐节、汽水音乐北京站等音乐 IP,携手众多博物馆探寻周边吃喝攻略,联合泡泡玛特城市乐园(POP LAND)开启“乐园吃喝玩乐创新计划”。

  2025年上海“六六夜生活节”于6月6日晚在长宁区上生新所拉开帷幕,活动以“夜来上海,共赴热爱|Night Live Goes On”为主题,将从6月持续至9月。在“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期间,推出潮流运动之夜、电竞生活月、申夜现场音乐季等首批130个主题特色夏夜活动以及“公交+消费”“游船+消费”等一批特色场景。并且夜上海定制公交专线日开始运营,涵盖BFC外滩金融中心、上海新天地、兴业太古汇、久光百货、上生新所等五个商业地标。

  开幕嘉年华在上生新所举行,现场有虚实结合的夜生活节数字人“派派”与大家见面,发布2025年度上海夜间消费系列榜单,首发“i 百联・夏夜造梦空间”AI 数智消费新体验,联动久事推出夜上海定制公交专线首发仪式,同时开展如dog bar宠物快闪店、爵士快闪store等10余个品牌快闪活动,以及露天电影、音乐表演等。

  百联西郊购物中心则打造了“非遗塔灯好市夜间市集”,从6月1日至9月30日,汇聚了轻食佳饮、创意文创和非遗游戏等,融合了当代夜生活消费场景,重塑城市文化记忆。淮海755联合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举办“共生未来”展览,展示可持续时尚设计服饰作品,并进行公益售卖,为夜间消费注入人文与潮流元素。

  商业实践中,购物中心以夜经济为抓手重构商业生态,通过“场景化+体验式+社交化”的多元消费矩阵,结合灯光艺术、主题市集、沉浸式演出等元素,打造城市夜生活的“流量磁石”。这种创新不仅为商业体注入持续客流,更通过情感化、个性化的消费场景构建,重塑商业与消费者的连接方式,使夜经济成为撬动商业价值增长的新杠杆,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夜间经济的活跃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去虚向实、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夜间经济正在成为新时代都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及彰显城市特色与活力的重要载体。

  2025年全球夜经济将呈现以下关键趋势,呈现出更智慧、多元、包容和可持续的特征:

  XR(AR/VR/MR)普及应用:夜间景点、博物馆、餐厅广泛采用AR导览、VR历史重现、MR互动游戏,打造虚实融合的“故事线”体验。

  元宇宙夜生活初探:虚拟演唱会、数字艺术展、线上社交酒馆在元宇宙平台兴起,与线下实体联动(如线下打卡解锁虚拟权益)。

  美术馆、书店、健身房、工作空间延长开放至深夜,满足“下班后”需求(如夜间静读会、午夜瑜伽课)。

  “养生夜”成新潮流:深夜冥想馆、通宵温泉、24小时健康轻食店、夜间理疗SPA需求激增,迎合都市人减压养生需求。

  微醺经济精细化:精酿酒吧、低度酒饮、无酒精创意饮品吧蓬勃发展,强调社交与品味而非豪饮。

  深度文化沉浸:基于本地非遗、历史传说打造的沉浸式戏剧、主题夜市、夜间文化工坊成为城市名片(如“长安十二时辰”模式扩散)。

  社区化夜间生活圈:社区中心发展特色小夜市、邻里音乐会、露天电影,打造“步行可达”的温情夜生活。

  针对小众爱好(宠物、电竞、桌游、手作、观星)的深夜社群活动空间(24小时电竞馆、夜间手作工作室、天台观星营地、宠物家空间)增多。

  政策对夜市、酒吧街推行“零废弃”管理,要求使用可降解餐具、集中油污处理、严格垃圾分类与回收。

  夜间公交/地铁线路加密,共享单车/电动车夜间调度优化,设置更多夜间友好型骑行/步行道。

  分区分时精细化管理: 设立更多“夜间经济示范区”,在特定区域和时段放宽外摆、演出限制,同时强化居民区静音保护。

  简化“小业态”准入:对流动餐车、文创小摊实施备案制或“轻许可”,降低小微经营者门槛。

  更多城市设立专职协调人或跨部门办公室,一站式解决交通、噪音、安全等跨部门问题。

  相邻城市合作推出跨区域夜间旅游线路或活动通票(如“大湾区夜生活护照”)。

  城市更注重挖掘独特历史文化或自然资源,打造不可复制的夜间IP(如海滨夜间光影艺术节、古镇夜游)。

  “主客共享”导向:夜间项目设计兼顾游客猎奇与本地居民日常需求,避免“景区化”割裂。

  总体而言,2025年夜市经济将继续保持活力,通过多元化业态、数字化赋能和政策支持,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